九十二歲老太黃吉娣近來進食後經常劇烈嘔吐,連喝水都不行。看著臉色蠟黃的母親——“她像油燈要熄了壹樣”,兒子叫來了救護車。 老太送入上海中山醫院檢查後發現,是膽結石堵塞了膽管,造成急性膽管炎,須疏通膽管,引流膽汁,方可使她化險為夷。可是,對鮐背之年的老人而言,傳統剖腹手術造成的創傷很可能危及其性命。面對兩難,過去人們往往會放棄手術,聽天由命。 然而新的醫療技術使今人得以不再進退維谷。何謂新技術?微創手術。即不必開膛破肚,而是利用胃鏡經過消化道抵達膽道,將導絲伸入膽道植入支架,把被結石堵死的膽道撐開,排除膽汁,在短時間內解決膽道梗阻。老人有了生機,術到病除,很快便能康復出院。 這是醫療紀錄片《人間世》第七集講述的故事。故事有壹個圓滿的結局,但其中涉及的技術革命、大國國情和工匠精神,則值得深究。為此,我們來到了中山醫院內鏡中心。在人們通常的理解中,胃鏡或腸鏡無非是壹種痛苦的檢查手段。但如今,它確實成了壹把鋒利的手術刀:鏡線由人的自然通道進入人體,內鏡把組織的小血管放大三五十倍呈現在屏幕上,操作醫生根據屏幕,判斷病竈是不是腫瘤,繼而直接切除可疑病竈。borescope endoscope camera 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的創始主任姚禮慶教授告訴我們,內鏡技術相較於傳統手術有許多優勢:首先,內鏡是從自然通道進入人體,它造成的創傷比開刀小,且不留疤痕。因為創傷小,住院時間就會縮短,過去開刀要入院壹周,如今微創手術後,次日即可出院。其次,手術切除腫瘤時,往往會切掉部分或整個器官——比如胃,比如肛門,再進行消化道重建,但內鏡技術在剝除腫瘤的同時,可以保住患者的功能,大大提升了術後的生活質量。此外,內鏡手術適應年齡範圍大,很多因為年齡關系不能開刀的患者,如今都有了療救之法——內鏡中心做過最小的患者十壹個月,最大的壹百零三歲。最後,微創手術的總費用低於傳統手術。borescope inspection “內鏡是壹項跨學科的技術。外科做小,內鏡做大,這是個趨勢。”內鏡中心的副主任醫師陳巍峰說。 不過,雖然有不少外科醫生轉型做內鏡,但外科不會沒有了用武之地:壹方面,對功能性疾病的治療需求(如減肥手術)越來越大,另壹方面,人類要消滅腫瘤還很困難,而內鏡治療也有其限制。 內鏡目前只能針對早癌:即胃癌、結腸癌、間質瘤、食管癌等消化道早期腫瘤。癌癥在早期階段還沒有發生轉移,可以通過內鏡切除,壹旦轉移到淋巴,即使切除也未必有效。以胃癌為例,早期胃癌,切除後,病人五年內的存活率為百分之九十,而晚期胃癌,病人術後的存活率僅為百分之五十。但目前,在中國,只有百分之十五的胃癌是用內鏡切除的,這個比例在日本是百分之七十。大部分中國病人還是會開刀,其中壹個重要原因便是,中國的早癌檢出率偏低。老百姓有意識主動去做內鏡檢查的還很少。 “過去對癌癥,重後期治療,輕前期診斷。內鏡則是由診斷促治療,重心前移了,發現早癌的可能性變大了。”內鏡中心現任主任周平紅說。 具有手術功能的內鏡是美國人發明的,但使用內鏡切除早癌的手術則是日本人發明的。1996年,日本學者首創使用IT刀對大於兩厘米的消化道早期癌進行黏膜下剝離壹次性切除成功,自此,ESD術誕生,並在日本大規模開展應用。而這壹技術傳入中國,要到十年以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