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顎矯正,牙齒矯正,矯正牙齒,齒列矯正-台北牙齒矯正中心
    關於我們   牙齒知識   矯正項目   聯絡我們   診所位置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國家級技師苗儉:憑著工匠精神,技校生也能加工航天精密機械

原標題:國家級技師苗儉:憑著工匠精神 技校生也能加工航天精密機械作為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制所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首席技師 苗儉喜歡簡潔地形容自己的工作經歷:銑工、加工中心操作、數控編程和工藝工作。對于親友來說 這個從19歲技校畢業到34歲成為國家級首席技師的女子 因為一直從事導彈雷達關鍵部件的加工工作而顯得神秘。而在苗儉自己看來 從踏入技校大門開始 自己走的就并不是一條尋常人看來的“成功道路”。苗儉資料圖“被剩下”的技校女生從一名普通的技校畢業生成長為雙工種高級技師 苗儉的故事并不是一直勵志的。初中畢業時 一直是班干部的苗儉中考沒發揮好 與重點高中失之交臂。苗儉從不諱言那次“失敗”對自己的打擊。

上世紀90年代 上一所好高中 考一所好大學 是絕大多數父母對孩子的期望 苗儉因為這次考試結果感覺懊惱。多年以后 苗儉曾發出這樣的感悟:“有多少人能按自己的理想來學習擇業呢?我并不是因為興趣而學習技術的。”收到上海市勞動局第二技工學校的錄取通知書時 苗儉看到上面寫著“銑工班”三個字 對其中的銑字的含義還是一頭霧水。進入技校后 她所在的銑工班一共有50多名同學 只有很少幾個女生。“1990年代工人的工作并不吃香 而且聽大人說‘銑工行’是男性的特長 女孩子是學不精、做不久的。”苗儉坦言自己曾一度陷入對未來的迷惘中 甚至對學習也提不起太大的興趣。當時 帶教老師朱紅新發現了苗儉的小情緒后 把她帶到實習車間 現場表演了一段絕活:一塊粗糙的鋁合金就在老師的手上奇跡般地變成了光滑的六面體。朱紅新告訴她。

作為女性一樣可以有精湛的技能 而且還可以有著男性所沒有的細心和耐心。在朱紅新的指導下,苗儉逐漸掌握了銑加工的基本技能 當一個個合格的練習件從手中誕生時 她感覺到工作的樂趣。那一年 苗儉戰勝了所有的男同學 取得了校銑工競賽第一名。1994年 數控行業在技校的教學中還是十分新鮮的課程 苗儉所在的學校每年從三年級學生中選拔12人進行數控知識的培訓。雖然那時的競爭非常激烈 但苗儉通過層層考試 從全校200多名學生中勝出 成為12人數控精英班的一員 還當上了班長。可是 苗儉所有的努力 在畢業分配時被潑了冷水。當時的用人單位招聘技工都想要男生。班里的男生早就被搶光了 成績最好、又是班長的苗儉成為最后幾個沒有找到工作的學生之一。當時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電子所也打算招收一名男生來做銑工 因為尋找不到合適對象后 在班級老師的推薦下 開始考慮成績優異的女孩苗儉。苗儉向招聘專員表態:“男孩子能干的 我也能干。”而在同學們看來 苗儉是被“降級”分配了 因為苗儉以一名數控專業中級工資質的優秀生身份畢業 卻找了一份在一線辛苦勞作的銑工工作 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白廢了。在一線堅持做了八年銑工走上銑工的工作崗位 苗儉心底也有過失落。“一個女孩子成天與沾滿油漬的機器打交道,一輩子怕都不會有出息了吧!”苗儉說 這是當時初出茅廬的自己真實的想法。剛進車間時 就連直接帶教的師傅也覺得 一個長在改革開放年代的上海女孩,在銑工這樣一個技術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工種上堅持不了多久。上世紀90年代的工作條件還遠遠不能和現在比 車間里沒有空調 苗儉夏天要在30多度的環境中工作 幾乎每天洗桑拿。而冬天 即使氣溫再低 為了更好的手感也必須直接拿著冰冷的金屬件操作 而不能戴手套。苗儉同班的女同學 有的一畢業就改行 有的堅持了幾年也換到輕松的崗位 因為大家都清楚在這么辛苦的行業里 女生本來就是招聘里“搭配”進來的 只有苗儉在一線崗位整整堅持了8年 伴隨著冷卻液在手上留下的污漬、操作中飛濺出的鐵屑和雙臂上大小不一的燙傷。多年以后 老同學還時不時地會聊起她當銑工時的艱辛:“你虧死了 在普通設備上荒廢了這么多年。”而苗儉并不認可“荒廢”這個詞 上班時,她認真地跟隨師傅學技術,仔細觀察 潛心揣摩 下班了以后腦子里還在回放師傅口述的技巧 一定要弄個明白。當時電子所加工的航天產品中有一個零件叫做“翼板” 它需要銑工在不銹鋼材料上完成五條圓弧筋板的加工 還有平衡試驗小于2克的技術要求。如今 用數控加工這種零件相對比較容易 而在當時沒有數控設備的情況下要靠銑床近20次的裝夾、定位才能完成 而且不銹鋼材料較難切削。以往這種難度的任務都是由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來承擔的 但車間領導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苗儉。苗儉反復琢磨 并結合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加以改進 提高重復定位的精度和裝卸時間 同時修磨合理的刀具角度 提高加工性能和效率 終于讓自己加工的零件合格率達到100%。當銑工時 一名40多歲師傅的求學經歷觸動了苗儉 每周她都會看見師傅提著20多斤重的工具箱 花上近兩小時到上海的東北角趕到西北角 參加“實操”補習班備考高級工。回到廠里 其他人休息時 師傅卻在埋頭做習題。苗儉也給自己樹立了職業規劃目標鐵氟龍管 1996年 她考入了上海機電職工大學數控專業大專班 2004年11月 她考入同濟大學機械設計與自動化專業本科班 圓了大學夢。在工作中解決實際難題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2002年 單位引進了第一臺龍門數控加工中心 設備上遍布的英文標志以及厚厚的軟件資料嚇退了不少操作能手 領導經再三考慮 最后決定讓24歲就成為技師的苗儉獨立承擔操作數控機床的任務。在從事數控加工的4年時間里 苗儉在27歲時破格被評為銑工和數控加工雙料高級技師 加工了大量高難度復雜零部件。航天產品的加工精度要求非常高 很小的誤差都可能帶來重大的失敗 容不得半點疏忽。而且 產品加工任務往往都是國家急需的裝備 時間進度非常緊張 有時候從任務下達到完成任務只有幾天甚至幾個小時。盡管當時年輕的苗儉已經在各類競賽中取得了好成績 但她更看重的是在工作中解決實際難題。航天產品照射器天線模胎是一個重要型號的主要產品 由于該模胎是龐然大物 超出了數控機床的加工范圍。常規思維無法完成加工 苗儉經過仔細測算 利用現在的設備大膽采用了多刀具分段加工的方法。為了提高加工程序的計算精度 苗儉在不斷摸索后 終于實現多個軟件結合使用,成功編制出高效的加工程序 保證了模胎曲面精度。在某雷達地面制導站中 頻率綜合器盒體加工的好壞 直接影響到電性能指標。在加工該部件時 需攻克薄壁、易變形的難關。沒有現成的刀具 苗儉對刀具進行摸索改進 同時想辦法降低切削力及切削熱的產生 既提高了刀具壽命 又解決了加工中零件變形問題 有效地提高了產品加工合格率。在加工一個副反射板時 針對體積大、質量輕這一薄壁零件加工與非金屬材料的測量難關 苗儉與工藝師們齊心協力 自制測量工具 優化加工參數 最終按時保質完成了生產任務。希望全社會能重視技工如今的苗儉歷經崗位變動 是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控制所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的首席技師 這也是國家級首批50個技能大師工作室之一。苗儉的工作室主要承擔著中國航天星、箭、彈、船、器等產品中控制系統零部件的精密機械加工任務 而苗儉一直希望 這個工作室能擺脫僅僅是一種工作形式的狹隘定義鐵氟龍 探索一個全方位、深層次、立體化、全覆蓋“聯動式”技能人才管理新模式,逐步升級為一個集學習、交流、培訓、技術攻關為一體的工作團隊。近幾年來 苗儉還主動擔任了研究所的銑工和數控加工技術培訓及技能競賽指導教師 她帶出來的徒弟在全國各類大賽中嶄露頭角 2人獲得2004年第二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學生組優秀獎 3人代表上海市參加2010年第四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在一次技能大師的資助大會上 苗儉被評委問到 她的成長經歷是否能激勵更多的年輕人 苗儉在思考后回答 自己得到的榮譽和獎勵很多 這也越來越反映出整個社會對技工的重視 但是光靠重視還是不夠的。當時 苗儉向臺上的嘉賓提出問題:“你們會第一志愿會讓孩子去報考職校嗎?”苗儉記得 大家當時都笑了 她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自己提出這個問題 是希望告訴大家 雖然自己取得了成功。

也得到了社會的肯定 但是如果要營造一個全社會重視技工的氛圍 需要做的還有很多。“這不是光靠樹典型就能做到的 我到德國去參觀的時候 很羨慕他們 學生在十五六歲時會按照他們的興趣來分流 職業教育做很到位 不同的工作崗位沒有三六九等 都是真正地憑技能賺取報酬。很多德國人的別墅 會有一個房間布置成一個作坊 業余也會做一些自己喜歡的技能的工作。”苗儉坦言 隨著高校的擴招 現在的孩子幾乎全部奔著高中、大學 似乎只有成績很差才可以去考職校 實際也是職業教育的誤區。而在與中職教師的溝通中 她也注意到很多教學模式偏向應試教育。“以前鐵氟龍加工 我們在技校一個星期學理論 一個星期實操 三年讀書里兩年在機床上干活。現在的學生同樣考中級生 實操只要八周時間 而且機床也不是一個人一臺 而是兩人三人一臺。實踐時間很短 要保證合格率 往往是盯著試題在反復做 有的學生只會做這一種材料 只會用一個刀具。因為在學校就輕松考出中級工 高級工 畢業后學生都希望從事電腦編程的崗位 看不上一線的工作。”“苗儉坦言。“我也一直在想 什麼是工匠精神 我想應該是敬業和認真這兩個詞 而它一定要來自于興趣和熱情 來自于整個社會對勞動者的尊重 讓更多人愿意主動選擇工匠的工作崗位。”苗儉說。